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

中時專訪:《不想考基測》十六歲導演有話要說

《不想考基測》十六歲導演有話要說
2010.04.06 /中國時報 / 邱祖胤專訪


(2010/04/06)
國藝會紀錄片補助年紀最小的16歲楊逸帆,作品是《不想考基測》,以學生的角度看教育與社會價值。楊逸帆(右起)當導演,將與同班同學林彥甫、蔡山、陳立勳、楊家霈、施仰倫合作完成;他們一起做了丟棄「基測課本」的動作。(鄭履中攝)




         一定要考基測嗎?不想考基測的孩子在想什麼?十六歲的楊逸帆以紀錄片《不想考基測》提案國藝會與公視舉辦的「紀錄片製作專案」。在九十件提案中,進入十名入選名單。與他同時入選的多是資深的導演,包括《野球孩子》導演沈可尚、《炸神明》導演賀照緹等,楊逸帆是最年輕的一位,特別引人矚目。
     楊逸帆說:「拍這部片,不是讓那些不願學習的人有逃避的藉口,而是希望以學生的角度,提供另一個看教育的機會。」
     換個角度看教育 處女作成話題
     楊逸帆溫文有禮、說起話來頭頭是道,臉上稚氣未脫,但態度成熟。他的父親楊文貴與母親樊琦是宜蘭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的創辦人,楊逸凡也在這個不分齡的學校就讀,目前已讀上高一。楊逸凡很早就決定不考基測,父母也尊重他,決定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。
     楊逸帆說,小四之前他沉浸在漫畫、卡通、恐龍玩具的世界,玩得滿過癮的。但四年級開始,他覺得玩夠了,開始注意各種講座,找時間聽演講,鑽研古典音樂、表演藝術,也喜歡電影。
     不過他開始拍紀錄片,是個意外。
     「原本媽媽報名參加社區大學的課,其中有一堂是紀錄片拍攝,我非常有興趣,要求媽媽帶我一起去。結果最後變成只有我上課,媽媽沒去上。」
     陪媽媽參加社大 開啟另一扇窗
     楊逸帆在半年課程中,與紀錄片導演吳汰紝等人學習到許多拍片理論,欣賞不少大師作品,德國導演韋納荷索尤其讓他印象深刻。
     楊逸帆以基測作拍片主題,因為這是跟自己最接近的經驗,但真正觸動他拍攝的,是一次到堂姊家,看到她為了準備考試,埋首書堆中的面容,令人不忍。
     楊逸帆便以一群即將面臨基測挑戰的國中生作為記錄對象,拍攝他們在考前幾個月的社團生活。即便就要面對人生大考,他們依舊投入社團,為畢業前的表演活動準備。他們練吉他、陶笛、排練舞蹈,認真的身影洋溢著青春汗水。
     不過,這一切就在考前一個月產生變化,就像有人喊了口令一樣,全部中止了。大家全力準備考試的神情,與之前投入準備表演的青春動態,成強烈對比。
     考試比學習重要 易成惡性循環
     楊逸帆說,他並不鼓勵大家拒絕基測或發動遊行,只是想換個角度看事情。楊逸帆的工作伙伴、擔任助理製片的施仰倫表示,基測不見得適合每個人,就像一件衣服一樣,就算是同一個尺寸,也無法套在每個人身上。
     楊逸帆認為,考試是評量的手段,但現行制度使大部分學子及家長把考試當成重點,失去了學習的目的。「許多人為了應付考試,教科書以外的書不念,非常扭曲。」
     他的許多同儕和一般學生一樣,依照現行制度,選擇先通過基測,再依分數落點選擇可以念的高中,要是分數不理想,只好一「試」再試。
     楊逸帆說,他不想進入這樣的循環,現在不急著決定未來,只想給自己無限的可能。「但不能因為不考試,學過了就算了。相反的,因為沒有考試的壓力,我反而要給自己更多的壓力,必須自我要求。」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