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

親子天下報導—「探索基測以外的學習」

2011年8月
親子天下第26期

另類教育 父子對談 楊文貴vs.楊逸帆
探索基測以外的學習 

文|楊鎮宇    攝影|黃建賓

如果你家國中的孩子「不好好念書」、廢寢忘食拍電影,你怎麼辦?
人文高中校長楊文貴放手讓十五歲的兒子拍《不想考基測》紀錄片,也讓他自己決定要不要考基測……



 十七歲的天空,是教室的天花板;五十五歲的世界,是養家餬口的小天地。但楊文貴與楊逸帆這對父子,總不耐跟這般人生常軌瞎扯。
 楊逸帆,十七歲,目前是宜蘭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一年級學生,也是紀錄片導演。他考基測,也拍基測,最近即將完成一部九十分鐘的紀錄片《不想考基測》,以三位國三的學生為主角,記錄他們在基測前後的心境轉折。這部片拍了三年,他從十五歲拍到十七歲,近乎痴狂投入拍攝計畫,從長度六分鐘拍到九十分鐘,從一人拍片擴大至領導十人團隊,從屢獲補助到負債數十萬。目前正忙著進行這部紀錄片的後製、募款、巡迴放映。

 去年四月,《不想考基測》獲得國藝會與公共電視的專案補助,楊逸帆十六歲,是十位獲補助者中最年輕的一位。
   可以忍受十五歲的孩子「不好好讀書」、廢寢忘食拍電影、自己決定要不要考基測……種種「離經叛道」行為,會是怎樣的爸爸?
    楊文貴,五十五歲,人文高中校長。從台北師專畢業後,楊文貴在故鄉基隆任教十二年。
他徹底施行愛的教育、鐵的紀律,為了禁止學生在校吃零食,連坐法、教鞭都用上。當時有位學生的阿嬤看不下去,跟楊文貴的母親說:「叫你們文貴不要那麼嚴格啦,我們家開雜貨店擺了些零食,我孫子竟然怕到不敢來阿嬤家。」

   之後,楊文貴反省他過往的教學經驗,思索獎懲之外的教法。他花十一年取得博士學位,在大學任教十八年。二○○三年,接任宜蘭公辦民營的人文國小校長。 之後陸續推動成立人文國中、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,頗受教育圈好評。
   訪談這天,和這對父子碰面時,一頭灰髮的楊文貴笑說:「最近民視正在演連續劇《父與子》,現在來父子對談,很搭配時事呢。」一旁內斂、沉穩的楊逸帆,桌前擺著一本錢穆的《國史大綱》,抬起頭來微笑,定定看著父親。然後他們開始聊教育,一種「考高分、上名校」之外的學習的可能性。


Q 為什麼想拍這部紀錄片?
 楊逸帆(以下簡稱子):拍這部紀錄片,還是跟我身邊的人有關,畢竟基測跟我這年紀的人密切相關。像我堂姊準備考試的模樣:書桌上擺滿課本、參考書、考卷,每天看起來都超疲倦;還有我在人文國中的朋友們,原本參加社團,彈琴、跳舞、唱歌,但到了基測前幾個月,大家都被迫中斷社團活動,埋首書堆。
 這些親身接觸的經驗,讓我開始思考,我與我身邊的青少年,整天泡在書堆跟考卷裡,無法發展自己的天賦,難道是國民教育的目標嗎?「國、英、數、社、自」就等於基本學力?

Q 你怎麼看待基測?
 子:人們看待基測,有兩種主要看法:反對的人,認為基測給學生太多壓力;支持的人,認為這很公平。但我認為,重要的是如何點燃,甚至保持學習的熱情,才是教育的根本。
 去年年初,我片子拍攝的三個基測考生,都考完基測,就讀高一。他們在基測前後的心境轉折,被我仔細的記錄下來。不過接著就輪到我自己了。我想,我的拍片計畫自然也不能是逃避基測的藉口,而且沒有實際考一次,又怎能算得上是身歷其境的「學生的角度」呢?
 因此我決定去考基測,考前兩個月,我買參考書,報名補習班的考前特訓班,寫各式考卷,覺得很受挫。面對四選一的作答方式,我習慣深思探究的思考,完全打亂作答節奏,題目總是做不完。過了好一陣子,才體認到,考試並不要求你深思,只要你會背誦、適應答題方式,就能考高分。
 我慢慢融入備考狀態,也起了好勝心,想證明我的實力。直到考前幾天,才突然發現自己忘了拍片的初衷。我開始問自己,這種考試方式稱得上學習嗎?考完基測後,我分發到台北的永春高中,但讀了一個月後,選擇轉學到人文高中,繼續我的拍片計畫。
Q 拍片過程遭遇的困難?
 子:我深陷在後製剪輯的泥沼裡,要從拍的兩百多小時裡剪出九十分鐘來,是很大的難關。整個高一上,我都泡在電腦前。學校上課時剪輯,回家後也在剪輯,熬夜成了家常便飯,更有許多次工作到天亮,直接搭車上台北,參加公共電視補助案的進度報告。
 但公視要求的是專業水平,他們的評語是:「紀錄片中太多訪談畫面,不具備用影像說故事的能力」。讓我很挫折,後來與我們團隊討論後,認為內容無法符合公視的要求,因此今年初與公視終止補助關係。
 楊文貴(以下簡稱父):逸帆為了拍片經費,四處募款。他寫了幾十封信封給企業、基金會,如果對方有意願,他就拿企劃書去提案。最近我才知道兒子為了拍紀錄片,扛了七十萬的債務。我有點嚇到,也很自責,這是我這個做父親的失職,一個十六、七歲的青少年呀!

Q 爸爸怎麼看待兒子拍紀錄片這件事?
 父:我基本上都不干涉兒子,也不太過問,放手讓逸帆做他想做的事。逸帆高一上常熬夜剪輯,幾乎沒在讀高中,但我擔心的不是課業,而是孩子的身體健康,以及天賦與能力的界線。去年下半年,我看他的拍片計畫愈玩愈大、愈陷愈深,耗損大把時間在剪輯上,沒有具體進展,做父親的我,就決定介入協助。最後我們討論的解決方案是,找專業的剪輯師來幫忙。
Q 對於親子間的互動,你認為關鍵時刻才出手介入,但怎麼判斷何時是關鍵時刻?
 父: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自我探索是他們的重要課題。做父母的任務,就是鼓勵孩子從事各種活動,讓他們暴露在各種可能性裡頭。但是青少年階段的孩子,常被批評做事三分鐘熱度。但我認為,三分鐘熱度反而是探索世界的必經過程,唯有透過大量嘗試,才能慢慢發展出自己的天賦與自我管理的能力。
 此外,父母不可能把孩子交給學校就什麼都不管了;好像你是消費者,學校是負責教孩子的商店。相反的,我心目中的學校與家長的關係,是一種合夥人關係,一同照料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歷程。透過這過程,我們對孩子的狀態才會有更細緻的關照,當我們認為孩子的某些行為或決定不妥時,要先釐清自己在擔心什麼,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清楚後,才不會讓孩子背負過多或不必要的包袱。
 拿我與逸帆的相處來說,逸帆就像是輛活力十足的跑車,四處奔馳;我的角色則是不到必要時刻,絕不出手的關鍵煞車皮。
 子:我讀國小後,爸爸就鼓勵我自己安排時間、規劃想做的事,一開始我很不習慣,會一直發呆或一直玩。不過後來就上手了,一旦對某件事情有興趣,就一頭栽入;等到實在很誇張,像熬夜、影響生活其他安排時,爸爸才會提醒我。
Q 對於未來,逸帆有什麼規劃?爸爸怎麼期待?
 父:我就是提供環境讓他盡情探索,發展自己的天賦。所以我才會認為他除了紀錄片之外,還可以摸索其他領域。
 他為了拍片,參與很多教改運動,訪問許多教改人士,但我認為「實質介入的能力」才重要。沒有實做的著力點,談那麼多教育的論述,也只是空談罷了。
 對於他未來的期望,其實就和我創辦人文高中的理念一樣:一、幫助孩子找到日後能勝任、愉快的工作;二、擁有健康、溫暖的家庭生活;三、自在、多元的生活情趣。
 子:我很同意我爸說的,人要有實做的著力點,我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人。之後我大學想去國外念,可能念商管,因為商管是實際做事的方法。不過也還不確定,都在嘗試跟摸索。
 未來兩年的高中學習目標,我打算完整的學習「中國傳統文化」,閱讀中國傳統的文史經典,像《論語》、《道德經》、《大學》、《國史大綱》等作品,以及學習中醫、武術。
 像是我最近在讀《論語》,感覺像充足了電。《論語》裡的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!」學校老師的解法常是,學習後要定期複習,是件快樂的事,並拿這種說法來支持考試的重要性。不過,我看了《論語》的不同版本註解,發現學而時「習」之的「習」,有三種解釋,其中一個是「實習」,也就是說,學習之後,還要找機會在生活中實習做出來。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